新闻中心
News
自 2004 年,合成生物学技术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TR10)以来,合成生物领域的发展经历了从“基础生物技术突破”走向“生物设计与平台建设”的发展阶段,目前正走向“深入各垂直领域应用”。
在应用层面,合成生物涉及的一揽子技术以理性设计细胞网络为手段,能够降低副产物、减少抑制物、提升生产效率,其产业已覆盖医药制造、化工生产、创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农业等多个行业。
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生物育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成为推动农业领域发展的重要引擎。例如,对番茄果胶裂解酶的修饰可以延长收获后储存时间;通过编辑大豆豆油的关键合成酶,可以获得更健康的高油酸大豆;中国科学家通过染色体工程编辑小麦基因,提高了对白粉病的抗性;在水稻中使染色体产生大片段倒位而获得了对除草剂的抗性,使农业生产过程大大简化;最近通过编辑玉米和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基因,使玉米和水稻的产量分别提高 8% 和 10%。
与传统的转基因育种相比,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作物中不引入外源物种的 DNA ,而是对原有物种的 DNA 进行修改,这使得基因编辑更类似于传统农业中的杂交育种技术,但却能以更快、成本更低的方式进行。同时,这也减少了与传统转基因技术相关的一些潜在问题和争议。
随着中国政府的明确支持和监管政策的逐步完善,基因编辑技术在生物育种领域正迎来一股新的热潮。2022 年的 1 月,国家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试行)》。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要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
2023 年 4 月,中国首个大豆基因编辑安全证书获批,同时发布《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评审细则(试行)》,进一步明确基因编辑植物的分类标准和评审细则。这标志着中国基因编辑育种正式进入产业化的快车道。
① 从按年计算到按月计算,基因编辑技术将加速传统育种方法和遗传改良的进程,在育种中推出新品种的速度就是效益,与传统育种方法相比,基因编辑技术将育种周期由数年缩短至数月内,实现更快速、高效的育种进展。
② 从随机突变到理性改造,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性创新使得生物育种的效率和精确性大幅提升。通过基因编辑准确地修改作物基因组中的关键基因,实现对目标性状的精准改良和优化。这为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能力等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提升,极大地满足了对高质量粮食需求。
③ 从单一品种到多样化和个性化,由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精确性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良特定基因,满足特定地区和特定需求的农作物育种要求。这将推动生物育种朝着精细化和定制化方向发展,为不同地区和市场提供更适宜的品种选择。
④ 抗病虫增强和营养改良,通过编辑植物基因组中与抵抗性相关的基因,可以增强作物的抵抗病原体和害虫的能力,减少对龙8游戏唯一官方网站化学农药的依赖。还可以用于改善作物的营养价值,定向提升某些营养成分。
由袁隆平院士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设立的现代种业高科技集团,是国内规模领先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通过运用基因编辑、性状标记开发等技术,水稻资源创制、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创新效率有效提升。
成立专注于农作物种业基因编辑的子公司,正在加快搭建基因编辑育种研究中心和创新孵化平台,未来将开展新的基因组编辑技术研发、作物和经济作物新种质创制及新品种培育。
通用型生物育种平台,专注于将创新的基因测序和基因编辑技术与农业科技进行结合并推动育种产业化应用。其核心技术为农业液相捕获测序,搭建端到端、全自动、智能化、高通量的农业生物科技自动化产线。
2023 年获全国首个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首席专家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朱健康担任。专注于基因编辑技术的开发及其在农业生物育种、基因检测医疗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由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专家张启发院士和“国家特聘”专家周发松共同发起。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服务公司,致力于以生物育种基因芯片为核心,以植物全生育期智能育种工厂为载体,打造基因组智能育种系统。
由著名基因编辑科学家高彩霞任联合创始人,致力于开发自主可控的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在基因编辑底层新工具挖掘、自主知识产权基因编辑工具优化、安全高效递送系统开发以及突破性种质资源创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
专注于基因编辑和生物育种技术创新研发,已在玉米、水稻、大豆和棉花等十余种作物上开发了多项递送技术、精准编辑技术和工具酶系统,高通量创制了核心突变体资源。
核心技术源自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耀光团队,核心业务板块包括基因功能研究一站式服务、生物育种 CRO 服务、品种开发和经营等。以多基因编辑技术、多基因叠加技术和高通量植物遗传转化技术为优势。
致力于以高附加值的花生产品为核心,为花生种子生产提供完善的产业链,并满足种子生产的创新需要。通过基因编辑技术,通过精准编辑、定向进化等技术优势,解决花生生产、原料综合利用等技术优势,实现花生原料的产业化。
致力于基因组编辑技术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在现代农业领域,公司与国内研究机构和育种单位合作,对重要作物品种进行改良研究,以期获得全新的品种。
自《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成立之初,就一直关注那些正在颠覆现有格局并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影响人类社会的技术,以及那些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即将商业化的技术。在此基础上,也高度关注将这些技术落地,并用这些技术影响我们生活的聪明企业。
这些推动技术商业化、支撑创新人才实现梦想的企业正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寻找的“聪明公司”。自 2010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会从全球科技公司中评选出“50 家聪明公司”(50 Smartest Companies,简称 TR50),以此洞见未来科技版图的构成。
2018 年,“50 家聪明公司”正式落地中国,从中国视野和中国立场面向全球寻找和甄别那些可能会影响世界的聪明公司。在过去的三年里,《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分别以“中国支点”(2019 年)、“中国聚力”(2020 年)和“中国引领”(2021 年)为概念完成评选。2023 年,我们将继续在可持续发展的基调下,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关注“In China、By China、For China”的新兴技术创新型商业力量。
本文由: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