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案例
The latest case
在华师专家的主导下,老师们变成了“学生”,通过“自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总结”的形式进行了一场别样的大单元设计与实施的体验式备课研修。
1.课标解析:结合单元教学要素,自下而上对照课标,寻找大概念,为实现迁移理解做准备。对课标内容做分解,结合本单元内容细化分解为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含: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
2.内容剖析:分析单元导引、课后习题等内容,在充分分析教材单元基础上明确单元知识、技能、情感等要素,画出知识树或思维导图,关注学科知识技能的结构化。结合课标要求量化部分进行增加课程内容,课标没有规定的学科,可以通过不同版本教材比较,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增加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凸显学科实践,强调学科思维方式和探究模式的渗透。
3.学情分析:已知内容分析(依据检测反馈结果),新知内容分析,学习方式设计(尝试自学未知内容、学习障碍的突破),学生学习能力分析(本单元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等)。
4.大单元主题:主题是知识结构、学科思想方法的聚合器,具有“纲举目张”的价值,往往反映学科本质、核心内容或学科思想的大问题或某一单元的大概念。主题确定遵循原则:指向素养提升、落实课程标准、遵循教学规律、体现学科本质和学科育人价值。单元主题要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吸引和激发学生对单元学习的探究兴趣。
5.大单元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实际学情等,叙写单元学习目标。叙写基本方式:“行为主体”(谁学)+“行为表现”(行为动词+核心概念;学什么)+“行为条件”(学习环境;怎么学,学习成果如何呈现)+“表现程度”(学到什么程度)。单元学习目标以核心知识技能为载体,指向学生对学科思想和方法的理解,指向迁移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6.大单元达成评价:运用逆向设计的思路,思考、设定单元目标的实现指标(质量标准),进而确定、设计评价方式和评价任务。除了常规的小测验、达标题、问答题、作业等证明学生达到预期单元学习结果的评价设计,还要重点思考学生通过哪些真实的表现性任务证明自己达到了预期的理解目标,并通过什么标准评判理解成效,并能够将表现性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进行统整(嵌入评价,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7.大单元教学结构图:强调通过大观念、大问题、大项目、大任务来组织一个单元,把单元结构化。整个单元以一个真实的整合性情境或主题统领;以完成贯穿单元情境化任务或项目为主线设计问题,组织活动;任务或项目的解决、完成,需要整合单元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等。强调问题或任务驱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自主的深度学习和探究。
10日下午和11日上午,理科类会场通过随机抽取老师进行大单元设计与分课时教学分享和专家现场互动点评的形式,进行了大单元备课成果的展示。
文科类会场10日下午则在上午的基础上继续通过体验式的形式深化,进行了大单元设计的课时教学规划和大单元设计下课时备课。11日上午,也是通过随机抽取老师的形式进行大单元设计与分课时教学分享和专家现场互动点评。
11日下午,房涛院长进行了主题为《大单元设计之大单元目标叙写与达成评价》主题报告分享。
大单元目标既是出发点,又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在制定大单元目标时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的结果,也就是上完大单元后学生要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形成哪些核心素养?大单元结束后就可以对照目标检查学习完成得怎么样,具体确定方法:
1.简单分配:简单地或直线式地将课程目标分配到各个大单元,从而形成各个大单元的教学目标。
2.直接复制:将所教版本教材教学参考书中的单元教学目标调整为大单元学习目标
3.分解融合:基于课标分解(量化分解与质量四步分解),结合所用版本教材内容和教学参考书,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基础上,叙写大单元目标。
课时目标主要以大单元目标为基础,但又不能局限于大单元目标,从“小”处着眼,具体、可操作、龙8游戏唯一官方网站可评价。课时目标的形成也可以是简单分配、分解融合的。不同之处是更具体、更细致,有较多的形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大单元目标是总,课时目标是分,两者是整体与部分关系,整体优于部分,整体决定部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以语文大单元为例:包含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还包括听、说、读、写、思等学习策略以及不同版本教材开发的量。确定大单元目标需要对本单元的教材内容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即大单元主题是什么?安排了几篇课文?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及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习作、快乐读书吧等内容。大单元目标是综合性的,条目比较多,包含了单元的所有目标,有时是贴标签式的,只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虽然《教师指导用书》上有明确的安排,教师还需要做出有效的确定,不能照搬硬套,甚至是直接搬用。
课时目标是大单元的分目标,集中体现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以语文为例:具体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部分,也包括听、说、读、写、思等学习策略。课时目标集中体现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是把大单元目标的分解化、条理化、具体化。制定课时目标一定要根据学情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是把大单元目标拆开、肢解。
大单元目标是“纲”,课时目标是“目”,课时目标是为单元目标服务的。大单元目标是条例的、系统的,可能会多一些。课时的目标是具体的、精准的,切忌泛谈。大单元目标是教师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置的最近发展区,课时目标是在该区域内搭建的脚手架。课与课之间相互连接、互为支撑,为学生逐步认识、掌握学科内容架起逐级上升的“阶梯”。
第二,目标的陈述主要是为了便于后续的评价行为,因此行为动词尽可能要清晰、可把握,而不能含糊其辞,否则无法规定教学的正确方向。
第三,单靠行为动词无法将目标清晰地表达出来时,需要一些附加的限制条件,如学习情景、工具、时间、空间等的规定。
第四,目标指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体学生,同时也是为了便于评价,因此目标的表现程度总是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只是说明目标所指向的这一群学生最起码达到的标准,它不代表所有学生真正获得的真实的教育结果,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部分。
1.不理解达成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将达成评价写成了目标的样子,甚至有些达成评价原封不动地照搬目标。
2.达成评价、任务活动与目标不匹配。达成评价不能引出目标达成的信息,窄化了达成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3.缺乏基于真实情境的大任务设计,这是当前大单元设计中最大的问题,多数教师设计了碎片化的小任务,缺乏思维含量,缺少真实的生活情境,难以聚焦学科素养。
达成评价是判断任务活动达成目标的过程,要判断学生的行为表现,需要交给学生一项任务,用以引出学生的表现,以便获得推断学生是否具备相关能力的证据,这种能够达成目标,引出行为表现的学习任务就是达成评价和任务活动。如果说目标是“预期学习结果”,那么达成评价和任务活动就是学生“怎样做,做什么”,“做了之后能够达成目标”的行为表现。
据悉:2022年1月10日、11日,是华师教育研究院助力包头市九原区沙河第二小学“青云工程”战略合作活动第十四期暨第四届骨干教师“至诚杯”教学大赛活动。华师教育研究院院长、内蒙古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专家房涛,华师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无棣县教育局原副局长王炳新,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学术研讨基地主任、全国教育品牌策划与推广中心主任聂成华进行了现场指导,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沙河第二小学全体教师参与研修,同时,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包头市世纪路第一小学等相关多个区域和学校教师代表均有参与。
本文由: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